最近有传闻称,上海的王女士正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烦恼。她于去年购置了一套价值四百八十万的房产,目的是为了确保孩子能够进入心仪的初中就读。然而,等到今年办理入学手续时,她才惊觉该房产对应的入学指标早已被他人先行登记。这样一来,孩子的教育前景变得不容乐观,同时房产的价值也大打折扣,可谓是有房无位,两空。
王女士提及购房目的,是为了孩子将来升学考虑,曾向中介明确表达。中介随后带她参观闵行区平南二村的房产,房东当时透露自家孩子就读初中一年级,而她家孩子处于小学二年级阶段,符合政策中“五年一户”的资格。中介方面也核实过相关名额无误。最终,王女士完成合同签署与款项支付,并办理了房屋过户手续。
未曾料到房东家的孩子并未进入高中就读。房东先前所言不实,致使学位被占用长达七年之久。王女士向中介索要最初的录像资料,中介表示无法寻回。如今孩子升学受阻,她虽欲主张权利却苦于缺乏凭证。
中介方面现以无法查询到名额使用状况为由推卸责任,仅同意在补充协议中注明“名额无占用”。然而王女士的原始合同已经遗失,导致相关条款内容难以确认。尽管中介声称持续在协调解决此事,但至今未明确处理方案。
律师指出中介存在失职行为。法规明确要求中介协助确认关键资料,而房产的入学资格便是核心内容。王女士曾清楚表示购房目的是为了子女教育,中介理应清楚上海“五年一户”的规定,却未在合同中注明名额事项,显然未尽到应尽义务。

购置学区房产时,法律专业人士提示需要签署多项文件,首先,卖方需确认该房屋在过去五年内未曾被用作就学场所,并明确标注若违反承诺应承担的补偿金额,其次,中介机构须保证对学位状况进行核查,一旦存在隐瞒行为将面临经济赔偿,再者,所有重要事项都必须以书面形式记录在案,避免仅通过电话沟通。
此类情况并非孤例,几年前浦东便有部分家长就学区房资格问题提起诉讼,此外也有老城区的家庭,两代人共住一套住宅只为获取入学名额,新加坡存在组屋制度,政府在分配住房时会优先考虑教育资源分配,上海目前正推行集团化学校办学模式,或许会对学区房市场产生影响。
王女士目前正设法解决此事,律师建议她可以起诉卖方,要求解除协议,并追讨房价差额及额外损失,前提是必须证明卖方当初存在欺诈行为,中介若未尽到核实义务亦需承担责任,不过王女士合同签署存在瑕疵,维权过程将面临较大挑战。
这件事给其余家长带来了启示。购置学区房时需要广泛核实,合同内容务必明确无误,不能只依赖中介的口头承诺。目前不少地区正采用区块链技术,将房产注册与就学资格记录整合,未来或许能应对这一难题。
王女士目前正设法处理这个情况,这件事告诫人们购买学区房产时需要更加谨慎。房产本身是固定的,而相关政策是不断变化的,仅仅投入资金是不够的,还必须了解相关程序。
